经过多年的地方试点,12月19日,全国碳交易体系终于启动,虽然只针对电力行业,而非全面铺开,但是这个规模已经超过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碳市场总体规模,成为全球第一大碳交易体系。这个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?对发电企业有什么影响?对中国减排行动的意义何在?本专题通过两篇报道进行分析。
导读
石化、化工、建材、钢铁、有色、造纸、电力、航空等重点排放行业正开展2016、2017年度碳排放数据报告与核查及排放监测计划制定有关工作。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司长李高表示,将来纳入碳市场的门槛可能还要进一步降低,更多企业将被纳入。
12月19日,国家发改委宣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启动。
在当天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上,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勇表示:“经国务院同意,国家发改委印发了《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(发电行业)》(下称《方案》),这标志着我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完成了总体设计,并正式启动。”
《方案》将碳市场定位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,明确了碳市场建设要遵循稳中求进的工作要求,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,率先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,分“三步走”稳步推行碳市场建设。
据悉,发电行业纳入企业将超1700家,覆盖30多亿吨碳排放总量,超过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碳市场总体规模。
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司长李高表示,将来纳入碳市场的门槛可能还要进一步降低,更多企业将被纳入。
2.6亿吨碳排放门槛
国家碳市场建设的总体设计方案终于出炉。
据张勇介绍,《方案》共有八章二十三条,要求稳步推进全国的统一碳市场,为我国有效控制和减少碳排放,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作出新贡献。
全国碳市场建设有三个主要制度,碳排放监测、报告、核查制度,重点排放单位的配额管理制度,和市场交易的相关制度,同时还有碳排放的数据报送系统、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、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和结算系统。
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,国家发改委本月初下发通知组织开展2016、2017年度碳排放数据报告与核查及排放监测计划制定有关工作,对象为石化、化工、建材、钢铁、有色、造纸、电力、航空等重点排放行业,2013至2017年任一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达2.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(综合能源消费量约1万吨标准煤)及以上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。其中,电力企业包括温室气体排放符合上述条件的自备电厂(不限以上行业)。
这一门槛同时也是全国碳市场纳入企业的门槛,也就是说,除了电力企业,其他7个行业也要开展温室气体历史数据相关工作。
对此,能源基金会中国低碳转型项目主任刘爽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:“政策制定者由此可以收集到公司层面的碳排放数据,这些数据将会是制定和完善其他许多碳相关政策的基础。”
据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副司长蒋兆理介绍,全国碳市场的配额分配以基准线法和历史强度下降法为准。基准线法和历史强度法都要求,凡是在基准线以上的企业,可以增加生产,生产得越多获得的配额就越多,就可以通过碳市场获取更多的利益。
2011年以来,发改委在北京、天津、上海、重庆、广东、湖北、深圳七个省市开展了碳交易试点。发改委气候司司长李高表示,从2013年开始交易到2017年11月,7家试点累计配额成交量超过了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,成交额超过了46亿元。随着方案发布,试点工作重点应转向推动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。不过过渡需要时间,试点还将持续运行一段时间。
“全国统一的碳市场已经确定覆盖的行业当中,符合全国碳市场纳入条件的企业,应当纳入全国碳市场进行统一管理,不再参加地方的区域的碳市场的活动。”李高说。
在系统建设上,湖北省和上海市分别牵头承建注册登记系统工作和交易系统工作,北京、天津、重庆、广东、江苏、福建和深圳市共同参与系统建设和运营。
张勇表示,下一步将全面落实好方案提出的各项要求,加快碳市场管理制度建设,抓紧开展2016、2017年历史数据报送、核算与核查工作,有序推进配额分配,加快推进碳市场基础设施建设,并强化自身能力建设。
刘爽还建议,监管部门需尽快确立追踪机制,仔细监管交易体系的进展,及时收集数据与信息,为下一阶段的调整完善设计提供必要信息。
初期配额分配不紧
“发电行业具条件,数据完整,同时碳排放的规模占比也比较大。”张勇解释电力行业先行的原因。
李高表示:“发电行业的数据基础比较好,产品相对比较单一,主要是热、电两类,数据计量设备比较完备,管理比较规范。这些因素使得我们比较容易进行核查核实,配额分配也比较简便易行。”
在一个完整的履约期,企业先获得地方政府依据中央政府制定的配额分配方法发放的配额,自行对排放数据进行检测和报告。在第三方核查机构核查企业碳排放数据、主管部门明确控排企业履约和监督机制后,企业依据实际排放足额缴清配额,未履约将受到处罚。
除了政府分配的碳配额,试点地区还允许企业使用CCER(核证自愿减排量)用于配额履约,产生CCER的项目主要包括风电、光伏、水电、生物质发电等,这也成为新能源行业与碳市场的关联点。不过今年3月14日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暂停CCER项目申请。
对此,蒋兆理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表示:“CCER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补充机制,实际体现了高碳能源补贴低碳能源,高排放补偿低排放甚至零排放的原则。”总体方案已明确,未来随着碳市场的逐步完善,CCER也将逐步被纳入碳市场,发挥它应有的作用。
蒋兆理认为,碳市场将对企业内部管理、经营决策、投资等产生影响,比如处于基准线以下的企业,必须要加大投资力度,改善经营管理,使单位产品的碳排放达一定的标准,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当中占据有利的地位。
蒋兆理表示碳市场初期碳配额分配量不会特别紧。对此,分析人士指出,这意味着初期碳价不高,企业不必太过担心碳排放成本。
而具体到电力行业,刘爽表示,要突破现有电力价格监管,将反映了碳外部成本的电力价格通过电改后顺利传导到最终用户,以实现利用市场手段促进行业减排的设计初衷。
对于投资者、金融市场关注的碳金融,李高表示,支持在碳市场平稳运行的基础上,开展适度的金融创新。碳金融的发展也要服务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目标。
刘爽也表示,初期应当理顺站稳碳市场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,冒然用金融工具提高流动性是本末倒置的。